井冈山培训日记
发布时间:2017-06-01
天刚蒙蒙亮,T25次列车准时到达井冈山火车站。在李征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环境学院一行22人开始了这次井冈山党员培训之行。
用过早餐后,我们在培训基地综合楼203室举行了开班仪式。基地的教研处处长滕永琛同志介绍了基地情况,赵敬德同志代表学员1374期学员发言,然后滕永琛同志为本期学员授旗。
革命的圣地井冈山,我们来了!正像赵老师发言中讲到的那样:
九十年前风雨狂,星星火种立山岗。
万里长征从此起,革命怒潮滚滚扬。
九十年后心向往,后人重学前辈样。
教书育人科研路,撸起袖子加油上。
9点钟我们开始了本次培训的第一堂课——三湾改编,由肖建兵老师讲解了三湾改编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改编的具体措施以及三湾改编的伟大历史意义。这次改编体现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体现了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我们22人分为两个班,分别选出了各自的班长、宣传员、炊事员、卫生员、安全员和士兵委员会,然后各自制作了班旗,确定了班名、班歌和班级口号。同志们在形式上和思想上进行了一次“三湾改编”。
第二堂课是由班主任郭媛老师带领我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祭奠井冈英烈仪式。淅沥沥的春雨略带着一丝寒意,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祭奠。杨再福和付海明老师持着花圈走在队伍前面,同志们拾阶而上。在祭奠大厅,我们向井冈山革命英烈默哀、三鞠躬,表达我们对先烈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井冈山斗争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却有四万多先烈牺牲在这里,平均每天就有60多位先烈为革命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也是井冈上被称为红土地的原由之一。可见当年斗争形势之艰苦、激烈。
班主任郭媛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当年许多先烈们英勇斗争的革命故事,使我们感怀先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随后,带领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我们整齐地站在雨中,举起右手,面向烈士纪念碑,用庄重、坚定的声音,再次大声地宣读入党誓词,向先烈们宣誓,把这次祭奠活动推向高潮。
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大井的朱毛旧居,了解了当时共和国的领导人是怎么与战士们生活、学习、战斗在一起的。然后,我们还去了领袖峰,瞻仰了王佐烈士的纪念堂。
最有乐趣的活动是晚上的“学编红军草鞋”活动。同志们一人一条板凳,一把稻草,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怎样打草鞋。期间钟珂老师逐一询问大家“幸福吗?”并为每人拍照留念,留下了一片欢声笑语。
经过了辛苦、充实的一天,我们体验了红军的苦与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感受,我们感觉深受教育,学到了许多。
第二天(2017.05.13)
今天是“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对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来说是艰苦的一天。
早上8:00,我们乘车40分钟赶到象山庵。乘车的途中,同志们以一首首红歌为今天的行军任务激励士气。到达象山庵前,开始了今天的“急行军”任务——重走红军“挑粮小路”。考虑到我们的体力情况,班主任老师降低了部分要求,我们不需要携带沉重的弹药,只要每人扛着“七斤半”枪行军即可。
我们的具体任务是:从象山庵出发,沿山路行军至坝上村;沿途我们要寻找到五种草药、七个“敌人”点标(半米高的水泥石柱,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到达坝上村后,我们还要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在村民家制作红军餐。
我们身着红军军装,在胸前左挎长枪,右挎红军包,头戴红军帽,腰扎腰带,军容整齐、英姿飒爽地在山间小路中摸索前进。第一个点标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它藏在一条满是牛粪的密林小路的尽头。虽然不是大夏天蚊蝇满天飞的情况,但是这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红军当年斗争条件的艰辛。一路上,我们二班的同志们团结奋斗、共同协作。夏建红同志“屡立战功”,发现了多个点标。途中,在经过一片村落时,周亚素同志还不忘关心山里的小孩子,买雪糕安抚了一个哭泣的农家儿童。看着这位“红军阿姨”,孩子开心的笑了。
中午11:00左右,我们终于在西楚霸王词前找到了第七个点标——会师广场,也到达了坝上村。结束了3.5公里的山间急行军。
穿出山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整齐、干净的新农村景象。一处处漂亮的农房,诉说着坝上村在基地扶贫项目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村民李玉华家里,我们二班的同志们进行访谈并自做红军餐。我们的炊事员杨学宾、梁珍同志,还有士兵委员会的亢燕铭同志为大家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餐。虽说都是农家菜,也比当年真正的红军餐美味了许多许多。
饭后,李玉华还为我们介绍了坝上村的过去和现在,讲述了坝上村脱贫致富的经历,还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祖上是如何支持红军斗争的。他的曾叔祖李筱甫,当年为毛主席送白马等军需物资的故事。
下午,我们参观了八角楼和黄洋界保卫战旧址。
八角楼原是老中医谢池香的房子。毛主席当年脚部受伤时,在此养伤。在此我们讨论了毛泽东同志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所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著作,概括红色政权理论的经典之作。苏联直接夺取城市的革命斗争路线,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唯有求是创新,走农村包围城市,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才能救中国。
在黄洋界纪念碑前,郭媛老师详细讲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过程。在当时红军主力南下赣南时,敌人偷袭井冈山根据地。在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留守的1营赤卫队顶住了敌人5个团的进攻。黄埔四期炮兵专业的陈毅安,指挥仅有的一门山炮,一炮打在敌军指挥所前,把敌人吓退。马承愚同志领唱了《西江月·黄洋界》。同志们十分有士气得在碑前合影留念。
辛苦了一个白天,晚上我们又聚集在综合楼301室,一起讨论了一天的收获与感动。我们谈到了坝上村的脱贫问题,在现已取得的脱贫致富成绩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可行的路线、措施。
第二天(2017.05.14)
一早,我们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王毅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当时小井红军医院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对伤病员的医疗、护理的。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同志,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完成了从脚部取出单片的手术。最后,为了把珍贵的消毒盐水留给其他战士们用,张子清的伤口从脚部一直溃烂到腹部,最后光荣牺牲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先烈们是怎样坚持斗争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怎能坚持到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信仰,无比的力量。这深深的一课,也为我们的信仰敲下了坚实的钉子。
然后,我们来到一位传奇的红军美女墓前,就是曾志同志墓。作为建国后的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同志的墓坐落在小井130位红军烈士墓的边上,墓碑只有一个脸盆大小,上面是她寄养给别人的长子石来发刻下的“红军老战士曾志墓”。平凡的墓碑掩饰不住曾志同志不平凡的一生。罗曦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曾志同志的生平,以及小井红军烈士墓里埋葬的130位烈士英勇斗争的事迹。
下午,我们聆听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肖邮华老师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作为我们此次培训的收官。肖老师的报告以大量真材实料,展现了我们所不熟悉的井冈山的当年及现在,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下午5点钟,我们依依不舍的踏上了返沪的路。三天的井冈山培训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信仰的烙印,又是新时代的烙印。它激励我们把信仰的力量发挥到实际工作中,深入落实两学一做活动。